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语言文字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近,“苏超”(江苏民间足球联赛)火爆出圈。它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事的成功,更是语言赋能地域文化传播的成功案例,其独特的话语体系通过竞争与协同的双重逻辑框架,构建起地域文化传播的新范式。深入剖析这一新范式能够解码地域文化传播的内在规律,并为语言赋能社会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竞争叙事:地域文化的
差异化表达与张力构建
历史文化符号的竞争性重构。在“苏超”话语体系中,历史文化符号的竞争性重构成为地域文化表达的重要路径。以徐州与宿迁的“楚汉之争”为例,徐州作为汉文化的发祥地,拥有汉兵马俑、汉画像石等丰富的汉代文化遗存;宿迁则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承载着深厚的楚文化底蕴。当两支球队相遇,“楚汉之争”的话语表述将历史对峙与现代体育竞技巧妙结合,形成极具张力的文化叙事。
这种竞争叙事本质上是城市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现代性重塑。从符号学理论视角看,“楚汉之争”已超越赛事名称,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徐州与宿迁通过赛事话语不断强化自身文化符号的独特性:徐州强化汉文化的雄浑大气,宿迁则突出楚文化的浪漫悲壮。两地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围绕楚汉文化的发源地、代表性人物展开激烈讨论,进一步扩大文化符号的传播范围。
再如,苏州与无锡在赛事中以“吴文化VS吴地工商文明”为话语支点,将吴王夫差与近代民族工商业故事融入球队口号,形成“姑苏古城”与“太湖商帮”的文化竞争叙事,极大地推动了吴地文化多元内涵的传播。这种竞争不仅激发了当地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更吸引外部受众对当地文化的关注,实现了历史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
城市形象标签的竞争性塑造。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通过强调特定议题影响公众对事物的认知和关注。譬如,在“苏超”赛事报道中,媒体通过“盐水鸭VS水蜜桃”等竞争性话语,将南京与无锡最具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设置为公众讨论的焦点,进而转化为城市文化的符号标签:南京盐水鸭承载着金陵古都的市井烟火气,无锡水蜜桃则象征江南水乡的甜美与富足。两地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各自美食的制作工艺、口感特点,甚至衍生出“盐水鸭配水蜜桃”等趣味话题,推动城市文化标签的传播。
类似案例还有扬州与泰州的“淮扬菜源地之争”:扬州以“三把刀”饮食文化为核心,泰州则强调“早茶之乡”的地域特色,双方在赛事宣传中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蟹黄汤包、烫干丝等美食制作过程,形成“舌尖上的苏超”这一传播热点,使饮食文化标签突破地域壁垒。再如,苏州的“缂丝奖杯”、徐州的“楚汉战甲球衣”等,都是城市通过竞争性话语塑造城市独特文化形象的标签。
这种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对比性表述在赛事传播中更容易引发情感共鸣与广泛关注。“苏超”竞争性话语体系不仅丰富了赛事的文化内涵,更推动了城市形象标签的快速传播。
协同逻辑:地域文化的整体性
联结与共生发展
文化交流网络的协同构建。“苏超”话语体系通过协同逻辑构建地域文化交流网络。譬如,“海鲜兄弟连”这一热词将连云港、盐城等沿海城市的海洋文化联结在一起。这些城市在赛事传播中,通过分享海鲜美食、渔业习俗等内容,形成了文化共同体。
从社会网络理论来看,“海鲜兄弟连”构建了一个地域文化交流的网络节点:连云港以丰富的海鲜品种、盐城以独特的海鲜烹饪技艺为节点,吸引其他城市的文化要素汇聚。在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海鲜兄弟连”话题不仅包括赛事信息,更涵盖了各地海洋文化的展示与交流。如南通加入“海鲜兄弟连”传播矩阵后,以“张謇故里+海鲜港”为卖点,与连云港联合推出“黄海海鲜美食地图”,通过赛事直播连线两地渔民,讲解捕捞习俗与海鲜烹饪,形成跨城市文化协同传播链,使海洋文化从单一城市符号升级为区域文化品牌。这种协同构建的文化网络,打破了城市文化传播的地域壁垒,促进了地域文化的整合与共生。
传播资源的协同整合。在“苏超”赛事传播中,各地通过协同整合传播资源,形成强大的传播合力。江苏13个地市的融媒体中心构建起全媒体传播矩阵,不同媒体平台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电视媒体提供专业赛事报道,短视频平台传播精彩瞬间,社交媒体平台发起话题讨论。
这种传播资源的协同整合,符合传播学中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通过统一的传播目标,将不同媒体的传播优势进行整合,实现信息的多维度、多层次传播。以“常州→吊州→巾州→丨州”热梗传播为例,常州队每输一场,“常州”的笔画就会被删减,最后成了“〇州”“川”,并引发了“所有州的朋友们一起把笔画借给〇州”等协同互动叙事。这种叙事从社交媒体发酵到短视频平台制作趣味视频,再到电视媒体深度解读,形成跨平台接力传播。此外,镇江与淮安在赛事期间联合推出“运河文化双城记”专题:镇江通过纪录片《大运河漕运往事》展示码头文化,淮安以互动游戏《探寻运河总督署》呈现漕运历史,两地融媒体中心交叉推广内容,使运河文化传播覆盖的年龄层从18—35岁扩展至45岁以上群体,实现传播资源的协同增效。这种协同传播模式,使地域文化在不同媒体平台间形成接力传播,扩大了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竞争与协同的动态平衡:
地域文化传播的核心逻辑
竞争与协同的辩证关系。在“苏超”话语体系中,竞争与协同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体:竞争为地域文化传播注入活力,促使各城市不断挖掘自身文化特色;协同则为文化传播提供平台,推动地域文化的整体发展。以南京与苏州的“文化名城”话语互动为例:赛场上,南京以“六朝古都”、苏州以“千年园林”为球队文化符号形成竞争;赛场外,两地文旅部门联合推出“江南文化双城游”线路,将明孝陵、拙政园等景点串联,通过“文化PK+联合推介”模式,既凸显城市文化个性,又提升江南文化整体影响力。这种竞争与协同的辩证关系使地域文化在保持个性的同时实现了共生发展。
动态平衡机制的实现路径。“苏超”话语体系通过建立动态平衡机制,实现竞争与协同的良性互动。一方面,通过赛事规则、传播策略等制度设计,引导竞争在合理范围内进行,如赛事主办方鼓励各城市挖掘特色文化元素融入赛事。与此同时,“苏超”话语体系建构中还通过文化交流活动、资源共享平台等方式促进协同的深化,如江苏文旅部门联合推出“苏超文化旅游线路”,将赛事与地域文化旅游相结合,实现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双赢。
语言文字在这种动态平衡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赛事报道中的话语表述、社交媒体上的互动语言等,都在引导着竞争与协同的方向。媒体在报道城市间比赛时,既突出文化差异,又强调地域共性;在宣传协同活动时,通过生动的语言既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又引导理性讨论。如“江苏十三市文化联展”宣传文案中,既用“吴风汉韵各领风骚”展现文化多元性,又以“江河湖海共绘江苏”强调区域整体性,语言文字通过构建合适的传播环境,确保竞争与协同的动态平衡,从而实现地域文化传播的最佳效果。
“苏超”话语体系通过竞争与协同的双重框架,解码了地域文化传播的核心逻辑:竞争赋予地域文化鲜明的个性,协同推动地域文化的整合与共生,而两者的动态平衡则确保了文化传播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案例表明,语言文字不仅是信息载体,更是文化传播的策略工具。未来,需进一步创新话语表达、优化传播策略,挖掘语言在文化传播中的潜力,构建更多兼具竞争力与协同性的话语体系和文化传播范式,激活地域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传播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作者系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 项江涛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新媒体编辑:张雨楠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