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规模显著增长和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各地在各族群众互嵌式社区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引,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强化政策支撑、鼓励探索创新、加强研究指导,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空间互嵌
空间上的互嵌融居是建设各族群众互嵌式社区的基础。要顺应人口大流动、大融居的时代大势,统筹社区公共资源配置,搭建交流平台、创设共享空间,推动各民族互嵌融居。
科学编制建设规划。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市更新改造,强化政策引导,在棚户区改造、易地搬迁、老旧小区更新、完整社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保障性住房分配、保障性住房租赁等工作中,鼓励和引导各族群众和谐融居。结合地理条件、人文环境、居民结构等因素,积极探索建设农牧区社区、边境社区、旅居社区、产业社区等不同类型的互嵌式社区样态。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和高效利用公共空间,完善学习教育、工作生活、文体娱乐等功能性共享场所,对老旧小区进行适老化、适儿化改造,为居民提供舒适便捷、和谐宜居的城乡社区生活环境。拓展各族群众日常交流互动的空间载体,打造“石榴籽驿站”、法律服务站、就业指导中心等特色功能空间,方便各族群众生活与交流。
文化互嵌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深入开展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将其有机融入居民自治章程、居民公约等基层治理规范之中,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弘扬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引导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法治意识。
▲2022年7月6日,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班利村的小演员为游客表演。新华社记者江文耀 摄
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组织举办 “邻里一家亲”等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形式,创新载体,吸引各族群众广泛参与,让各族群众在与邻为亲、与邻为善、与邻同乐中,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增强“五个认同”。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增强各族群众语言沟通能力,大力营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生活环境。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中华文化润社区”工程,打造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非遗传承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文化品牌活动。立足地区实际,将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融入社区环境建设和居民日常生活。开展“中华文化大家学”活动,充分利用重大节庆、纪念日等,组织传统节庆联欢、美食文化节、民族艺术展演等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富有中华文化内涵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经济互嵌
各民族经济相依,是中华民族构建统一经济体的强大力量。要以实现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为着力点,着力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支持和促进各族群众就业创业、共事兴业、相互扶持、利益交融、共同富裕。
促进各族群众高质量充分就业。构建全周期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培训、权益保障、就业援助等服务体系,面向各族居民开展定向技能培训,设置适合有特殊困难居民的社区公益性岗位、专职社工岗位等,帮助居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创业。
鼓励各族群众联合创业。充分整合社区资源,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因地制宜搭建创业孵化平台、共富工坊等载体,围绕政策支持、信息共享、场地保障等提供服务,激发各族群众的创新潜力和创业活力。鼓励城乡社区互帮互助,搭建“睦邻集市”“共富集市”等跨区域销售平台,推广直播带货、社区电商、物流配送等新兴业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全面落实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丰富多层次、多样化生活服务内容,构建“便民生活圈”,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社会互嵌
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要加强基层治理,落实惠民政策,促进各族群众平等享有权利、履行义务,构建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体系,推动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强化党建引领下的共建共治。社区党组织要发挥富裕一方、团结一方、安定一方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构建“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组织体系,严格落实党员“双报到”制度。整合政府部门、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居民代表等多方力量,形成协同治理的强大合力。积极拓展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途径和平台,建立由各族群众共同组成的业主委员会、居民议事会等,推广“时间银行”“邻里互助圈”“民族团结进步积分制”等模式,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社区共建共治。完善社区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居民诉求“一网通办”、社区事务“一屏统管”,提高社区服务的效率与质量。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把互嵌式社区建设作为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抓手,设立“石榴籽驿站”,积极开展“民族团结先锋岗”创建活动,培育选树群众身边的典型标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组织党员与各族群众结对帮扶,倡导“邻里互助”的社区文化。广泛开展“心连心”“手拉手”“一家亲”等联谊结对活动,促进各族群众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结美满姻缘,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心理互嵌
心理互嵌是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共同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基础。要引导各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形成和谐共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社区氛围。
强化民生服务。丰富社区关爱帮扶举措,建立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各族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矛盾调解、心理疏导等专业化服务,引导医疗机构到社区开展义诊活动,解决居民关切的实际问题。组织开展情感沙龙等活动,提升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认同感、归属感。
营造良好氛围。开展邻里互帮互助活动,组织引导各族群众参与“微心愿、邻里帮”等关心关爱活动,组建志愿服务队伍,推动社会公益组织等参与社区扶弱帮困,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营造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让“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深入人心。
加强社会宣传。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新平台,普及政策法规、传播主流价值、收集社情民意、提供便捷服务,促进各族群众沟通交流,引导各族群众深化对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的认识和认同,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相互尊重、彼此包容,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人心基础。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周芳 李翠 王琪
制作 |封煜靖
来源 |中国民族报
“分享”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