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的璀璨星空中,有这样一群独特的创作者,他们虽身有残疾,却以笔为翼,在心灵的苍穹奋力翱翔。中国残联“两微一端”新媒体“芬芳夜读”专栏,与大家一起通往他们非凡的精神世界,一同感受那被文字赋予的力量,一同领悟生命的多义与无限可能。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愿这些作品能如明灯,照亮每一位读者内心深处的角落,也让更多人见证残疾人作家们在文学天地里所绽放的绚烂华彩,激励我们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风雨,都坚定地追逐梦想,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父亲的手艺》
作者:徐学文
贺兰山里的月光总比别处清冷些。它顺着陡峭的岩壁流淌而下,在坍塌的夯土墙前凝成银色的浅滩。我的脚步踏上石屋残骸时,惊起几只灰褐色的岩蜥,它们鳞甲划过砂石的簌簌声,让废墟的寂静愈发浓稠。
父亲的名字刻在锈蚀的、用于织口袋的砍刀上,像一枚被时光啃噬的印章。铸铁边缘的蓝漆褪成淡青色,恰似他生前常穿的旧袍颜色。指腹抚过凹凸的字母时,苦苦菜的汁液突然洇出铁锈,带着熟悉的苦涩味道漫上指尖——这是父亲教我们辨别苦苦菜与毒草的方法,他说荒野里的生命都懂得用气味书写密码。
土坯屋里,昏黄的灯光如豆般摇曳,随时可能被呼啸的山风扑灭。破旧的窗户纸挡不住寒意,父亲裹着那件洗得发白的旧袍,坐在堆满羊毛的角落,开始了他一天的劳作。那弹羊毛的弓又大又沉,父亲瘦弱的身躯拉着弓弦,声音沉闷有力,每一下都似用尽全身力气。羊毛絮扬起,钻进他的口鼻,呛得他不住咳嗽,但他只是稍稍停顿,又接着手上的动作。母亲在一旁默默整理着羊毛,不时心疼地看向父亲。年幼的我们兄弟姐妹在昏暗的角落里写作业,灯光映出我们瘦削的轮廓,一家人的生计,全压在父亲的肩头。
除了弹羊毛,父亲赶毛毡的手艺同样令人钦佩。他把弹好的羊毛均匀地铺在特制的竹帘上,卷起后反复地踩踏、揉搓,让羊毛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年长一些的哥哥成了父亲的好帮手。父亲的腰累得直不起来,双腿也因长时间的劳作而浮肿,粗糙的双手布满了裂口,每一道裂痕里都藏着生活的艰辛。每到寒冬,这些裂口就会冻得渗出血丝,父亲却只是用布条简单缠一下,便又继续干活。
在父亲的众多手艺中,织毛口袋也是他的一项绝活。那些坚韧的毛线在他指尖穿梭,他的手指被磨得红肿,指甲也劈裂了,却从未停下手中的活儿。昏暗的灯光下,父亲专注的神情被岁月定格,那是我童年记忆里最深刻的画面之一。母亲偶尔会停下手中的活儿,为父亲递上一杯热茶,而我们兄弟姐妹也会在完成作业后,围坐在父亲身边,看他熟练地操作,仿佛在欣赏一场无声的表演。
坍塌的羊圈石墙上,几簇花穗正以倒悬的姿势生长。月光给这些淡紫色的铃铛镀上釉色,风过时便与废墟深处隐约的铜铃声遥相呼应。那是四十年前的场景了:父亲纺车上的铜铃随脚步摇晃,手中的两根羊毛线,在纺车的吱吱声中延长。我转动纺车时总是犯困,总被父亲的一声咳嗽惊醒,纺车又惊慌地转起来。而今,纺线的痕迹早已被岩蔷薇覆盖,那些带刺的枝条仿佛拓印出了牧羊人的掌纹,成为岁月的印记。
我蹲下身,看沙冬青的根系在墙缝里编织金线。这些倔强的植物总在旱季把根脉收束成拳头,待夜露降临才悄然舒展。它们的根瘤里藏着父亲那代牧人用马蹄丈量过的四季:春汛时漫过河床的羊群倒影,盛夏被晒成琥珀色的芨芨滩,深秋岩羊跃过峡谷掀起的金黄草浪,还有冬夜里围着火塘剥野杏仁的噼啪声。
山风忽然转了调门,裹挟着远方的雪松气息掠过耳际。那些被风揉碎的往事忽然有了分量:父亲教我辨认星斗时烟斗里的火星,母亲在暴雨前收羊毛的焦灼眉眼,姐姐出嫁时缀满野菊的马队。记忆的碎片在岩层褶皱里结晶,比石英更坚硬,比云母更闪烁。而父亲弹羊毛、赶毛毡、织毛口袋的身影,总是在这些回忆里不断浮现。
如今,村里的年轻人一批又一批地离开,向往着城市里便捷、多彩的生活。他们不再愿意学习这些古老而又繁重的手艺,曾经热闹的土坯屋变得冷冷清清。弹羊毛的弓、赶毛毡的工具、织毛口袋的砍刀,都被随意地丢弃在角落里,蒙上了厚厚的灰尘,就像这些手艺正逐渐被岁月尘封。
黎明前的暗蓝里,点地梅开始缝合夜的裂痕。这些瓷白的小花总在废墟上准时赴约,用露珠把往事的毛边缀成珠绣。我轻轻压平衣襟,那里别着一根生锈的织毛口袋用的针。它不再仅仅是一件旧物,更是那段艰苦却温暖岁月的见证,是传统手艺曾经辉煌的象征。
在时代的洪流中,像父亲这样的手艺悄然失传。废墟之上,年轮依旧,却再也等不来传承的脚步,只留下无尽的怅惘与叹息。我不禁思考,那些被遗忘在时光角落的传统,我们该如何寻回,又该如何让它们在新时代绽放生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作者:徐学文
视力残疾,宁夏回族自治区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盲协文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出版诗歌集《十八岁的诗瑶》,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文学作品奖,作品散见于各地报刊杂志。
朗诵:刘洪波
辽宁省鞍山人,职业按摩师,因外伤致盲。
编辑:张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