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教育是建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基石。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一体推进公共卫生教育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近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教育分会主办的2025年全国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业内专家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直面复杂变化
培养复合型人才
■组织开展实战融合的专业学习和现场培训是公共卫生教育改革要关注的重点之一
■强化专业机构职权和公卫从业者的职业胜任力,优化细化各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方案
面对全球范围内日益复杂的公共卫生挑战和日渐叠加的新老问题,传统的公共卫生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推动公卫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通过专家的讨论,一个共识愈发清晰——公共卫生教育和人才培养要谋划在前、走在前,要立足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强化医防融合、多学科交叉,培养兼具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面对可能发生的新发传染病,不仅需要科技创新赋能应急处置、监测预警、检验检测等各项能力和技术,更需要我们能很好地理解自然生态环境、动物疫病和人类新发传染病之间的关系。慢性病防治方面,不仅要关注致病的各种暴露组学、基因组学及多种微生物学的因素,还要关注影响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和人类行为的改变,包括健康环境、公共政策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李立明认为,种种因素都对公共卫生教育教学方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推动公共卫生教育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一体化发展,需要打破传统壁垒,构建协同共生的生态环境,建立跨部门统筹协调机制。”李立明举例说,在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名额分配上,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名额的分配要实现差异化的发展。在鼓励高校科研和教学改革项目上,要进行以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课题立项和招标。而在人才培养和激励政策上,对学术型学位学生和基础研究型教师要突出原创导向、延长评价周期,对应用型人才则应突出以实际问题解决和现场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此外,实战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公共卫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组织开展实战融合的专业学习和现场培训是公共卫生教育改革要关注的重点之一。”李立明说。
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胡国清认为,从政府投入、社会认可到就业竞争,公共卫生教育和行业存在一定的“冷热现象”。胡国清表示,在建立涵盖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同时,应进一步拓展公共卫生相关职业的岗位要求和规范,强化专业机构职权和公卫从业者的职业胜任力,优化细化各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方案。
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峰表示,中华预防医学会将与全国公共卫生学院携手并进,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培养新型公卫人才,聚焦学科前沿服务国家战略,加强协同合作构建发展生态,共同推进公共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守护全民健康。
立足本土特色
多学科交叉融合
■构建理工医交叉融合平台,开展理工医交叉学科协同攻关,创新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联动,进一步融合区域内特色,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多学科交叉与融合是公共卫生学科革新与动态调整的重点,许多地方正在积极引导高校打破学科壁垒,探索具有公共卫生特色的学科交叉创新体系。
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指南》提出,推进公共卫生多学科交叉研究,深化前沿领域间科技合作,发挥多学科集群优势,开展协同攻关;大力促进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协同,加强群医学相关方向研究,推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健康监测、传染病防控、慢性病防控、伤害预防等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实践中的应用。
安徽理工大学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介绍,近年来,该校通过构建理工医交叉融合平台,组建职业安全健康研究团队,打造职业安全健康特色公共卫生学科群,创新职业健康安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建立职业卫生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丰硕成果。
袁亮进一步介绍,安徽理工大学突破职业健康领域的实验装备、机理研究、技术装备研发瓶颈等,并在尘肺病筛查、诊断、治疗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不断加强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我校针对尘肺病和职业健康开展理工医交叉学科协同攻关,构建了煤矿粉尘慢性暴露尘肺小鼠模型,揭示了尘肺病潜在发病机理,为突破尘肺病早期诊断、治疗瓶颈提供了新思路。”袁亮举例道。
“公共卫生学科面临学科体系与人才结构性失衡、科技创新与数据应用转化存在瓶颈、服务与治理能力不足等挑战。”贵州医科大学副校长洪峰认为,要进一步深化学科内涵,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联动,形成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其中,应进一步融合区域内特色,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洪峰介绍,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科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健康需求为核心,直面区域健康挑战,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形成了独特的体系架构和发展特色。“如紧扣地方需求,形成了典型环境污染物健康损害与防治、典型环境相关疾病流行特征与防控、特色食品营养与健康、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及预测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洪峰说。
文:健康报记者 段梦兰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