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于2025年7月11日(星期五)15时,围绕“健康度夏 科学应对夏季高发传染病与高温等健康风险”主题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研究员潘力军、中国疾控中心鼠疫及布氏菌病预防控制基地研究员邵奎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刘钢、广东省疾控中心主任医师李艳,介绍夏季重点传染病防控与高温、洪涝灾害健康风险预警和健康提示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家疾控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司副司长
席晶晶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国家疾控局新闻发布会。
按照惯例,首先我向大家通报近期重点传染病疫情形势分析和健康提示。暑期人员流动增加,高温多雨,结合传染病流行规律和疫情多渠道监测结果,预计病媒生物传染病、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肠道传染病风险将会增加。一是随着夏季蚊虫进入活跃期,部分南方省份发生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本土疫情的风险逐步上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蜱传疾病,在局部地区存在发生聚集性疫情风险。二是手足口病和感染性腹泻病等肠道传染病,当前正处于高发季节,需要给予关注。三是呼吸道传染病处于较低流行水平,新冠疫情将降至较低水平,流感等其他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总体处于低流行水平。
在此,也提醒大家,暑期高温天气频繁出现,老人、孕妇、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要密切关注国家疾控局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的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和健康提示信息,结合自身的健康状况,采取有效措施防暑降温,户外作业人员更要注意防护。同时,暑期也是旅游出行高峰,建议大家在出行前密切关注目的地健康风险提示,旅途中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南方省份居民应定期清理家庭和工作场所的积水,减少蚊虫孳生。近期,全国多地逐步进入主汛期,部分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灾区居民要做好健康监测和个人防护,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及安全。
今天的发布会,我们将围绕夏季重点传染病防控与高温、洪涝灾害健康风险等问题,请各位专家共同回答大家的提问。
出席本次发布会的嘉宾有: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研究员 潘力军先生;
中国疾控中心鼠疫及布氏菌病预防控制基地研究员 邵奎东先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 刘钢女士;
广东省疾控中心主任医师 李艳女士。
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请举手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近期,国家疾控局和中国气象局连续发布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分级健康提示。请问公众如何使用分级提示?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前往气温较高地区旅行时,如何做好健康防护?谢谢。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研究员
潘力军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谢谢您的提问。近期国家疾控局、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和健康提示,旨在为公众提供精细化、多样化、高质量的健康气象服务。在此,提醒公众重点关注以下信息:
一是通过全国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图上的颜色来识别高温健康风险等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分为低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极高风险五个等级。当预警图上出现黄色、橙色和红色时则分别代表较高风险、高风险和极高风险,需要警惕并做好健康防护。
二是关注不同高温健康风险等级的人群健康防护措施。当处于黄色预警时,一般人群需要保持室内凉爽,减少户外剧烈活动;当处于橙色预警时,重点人群要避免外出,如果确需外出应有人陪同;当处于红色预警时,户外工作人员要合理安排户外作业时间,以及使用防暑降温用品,出现不适症状时应立即停止作业,严重时应及时就医。
临近暑期,公众外出旅游增多,如果前往气温较高的地区旅行,请大家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做好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关注目的地天气变化情况,提前准备好个人防护用品和药品,包括防晒霜、口罩、雨具和防暑药品等。如前往境外旅游,可以查询目的地国家的健康提示,提前了解和咨询此次出行是否有必要接种相应的疫苗。二是旅行期间严防“病从口入”。就餐前注意做好手卫生,就餐时使用公筷,提倡分餐制,同时减少摄入生冷食物,避免饮用来源不明的水、吃过期和变质食物。三是外出活动时做好个人防护。穿着舒适、透气、适合活动的衣物,避免穿着过紧或者过松的衣物影响运动效果或造成意外伤害。做好防晒,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喷洒驱蚊液减少蚊虫叮咬。谢谢!
新华社记者
近期,有幼儿园出现小朋友感染疱疹性咽峡炎的情况,很多家长对这个病不是很了解,非常担心。请问,应该怎么做好孩子和家人的防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
刘钢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首先咱们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咽颊是由悬雍垂和软腭游离缘、舌背、两侧舌腭弓和咽腭弓共同构成的一个环形狭窄部分。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疱疹性咽峡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季和夏季是高发期,学龄前儿童是最容易感染的人群。
疱疹性咽峡炎潜伏期一般为3至5天,常通过呼吸道飞沫、消化道传播以及接触被污染的物品而导致孩子感染。最典型的症状为急性发热,并伴有咽峡部的疱疹,后期疱疹形成溃疡后,孩子可能会更加疼痛,影响进食。
疱疹性咽峡炎是自限性疾病,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患者会自己慢慢恢复,预后通常良好,大多数患者在5天左右自愈。但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如果孩子出现反复高热、精神反应差、嗜睡、抽搐、皮肤发花、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诊治。二是如果孩子在患病期间,同时出现了手、足、臀等部位的斑疹、斑丘疹或疱疹,就需要考虑手足口病的可能。
作为家长,我们能如何帮助孩子免受病毒的侵袭呢?首先,家长和孩子都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手卫生,勤洗手。再者,做好居室通风,尽量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且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如必须前往,则应该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比如规范佩戴口罩,注意咳嗽礼仪等。此外,保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膳食和适当的运动,增加孩子抵抗力,抵制病毒侵袭。如果孩子不幸中招了,则应做好保护性的隔离,比如减少与他人接触,尤其是老人、孕妇、婴幼儿、免疫低下人群,严格手卫生,环境清洁消毒、物品专用等,避免交叉感染,做好对症退热。如有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诊治。谢谢。
羊城晚报记者
近期我国已经进入夏季登革热高发期,请问登革热传播有哪些特点,典型症状有哪些?如果感染了登革热该如何处理?谢谢。
广东省疾控中心主任医师
李艳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谢谢您的提问。登革热由登革病毒感染导致,是经伊蚊(也叫花斑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登革热在全球分布范围广,东南亚、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全年流行。我国常年有登革热输入病例报告,每年夏秋季在部分南方省份会发生本地传播疫情。
感染登革病毒后,患者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骼及关节痛,皮疹,出血及白细胞减少等。大多数患者表现为无症状或者轻症,少数发展为重症登革热,表现为严重出血、休克及重要脏器损伤,严重者甚至死亡。老人、孕妇以及患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基础疾病患者感染登革病毒后,容易发展为重症患者。
在这里也提醒公众,在登革热流行季节,如果伊蚊分布地区的市民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发病前如有境外旅居史的,请主动告知接诊医生。如确诊为登革热,应当尽量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应有纱窗蚊帐,做好防蚊措施,防止蚊虫叮咬传播。如果居家治疗,也需同样做好防蚊措施。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近期,我国中东部多地持续出现“桑拿天”,在户外活动时容易发生高温中暑现象。请问我们应当如何避免“中招”呢?哪些人群要特别注意?如何识别和急救热射病患者?谢谢。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研究员
潘力军
谢谢您的提问。高温天气最为闷热,经常出现“桑拿天”,在户外活动时容易出现头晕、眼花、头痛、恶心等症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高温中暑。高温中暑是一种危及各年龄段的病种,儿童、孕妇、老年人、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以及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和快递员等户外工作者是高温中暑的高风险人群,需要给予重点关注。在高温天气户外活动时,如何预防中暑呢?
一是要学会避高温。高温是高温中暑的必要条件。尽量避免在一天中气温最高的12点到14点进行户外活动。
二是要学会强自身。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尽量清淡,少食高油高脂食物,多吃水果蔬菜。
三是要学会自我防护。户外活动前,采取防晒、降温措施,比如撑伞戴帽,不打赤膊,不穿不利于散热的衣物。户外活动时,少量多次喝淡盐水或运动饮料,来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如果是剧烈运动,每小时建议喝500毫升~1000毫升温水,按每杯水250毫升计算的话,一般来说就是喝2~4杯。不要饮用含酒精或者大量糖分的饮料,也不要喝过凉的冰冻饮料,以免造成消化道不适。
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可以到阴凉通风的地方,用冰袋、湿毛巾重点敷颈部、腋下和大腿根降温,同时小口多次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比如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如果体温飙升超过40摄氏度,出现意识模糊、抽搐或者嗜睡、昏迷等症状,就可能是致命的热射病,身边陪同人员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谢谢!
中国青年报记者
暑期外出旅游增多,若在鼠疫自然疫源地旅游,应该注意些什么?
中国疾控中心鼠疫及布氏菌病预防控制基地研究员
邵奎东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谢谢您的提问。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疫的自然疫源性,是指病原体不依赖于人类的活动,可以在自然界的宿主动物和以跳蚤为主的媒介生物之间循环传播。而存在鼠疫自然疫源性的地区,被称为鼠疫的自然疫源地。
到鼠疫自然疫源地旅游,注意不要接触旱獭等野生动物,不要在鼠洞、旱獭洞附近坐卧休息。活动时,应充分做好个人防护,着装严密,尽量穿长裤、长袜,袖口、裤脚等部位最好扎紧,防止跳蚤的叮咬。如无特殊情况,不要在野外宿营。如果确实需要野外露宿时,要避免在鼠洞附近扎营。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宣传普及“三不”“三报”制度。“三不”包括不私自猎捕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三报”包括报告病死鼠、旱獭及其他病死动物,报告疑似鼠疫患者,比如发热及淋巴结肿大,发热伴胸疼、咳嗽的患者,报告不明原因高热病人和急死病人。在此,我再次呼吁,游客在鼠疫疫源地旅游途中,一旦发现有大量不明原因的死鼠、旱獭等,注意不要去接触,要及时向当地疾控部门报告。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
近期,南方一些地区遭遇了洪涝灾害,请问洪灾后,会带来哪些传染病健康风险?如何做好自身防护?谢谢。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研究员
潘力军
谢谢您的提问。洪涝灾害可能淹没或破坏水源和饮用水设施、食物储藏设备,也可能导致灾区的粪便、垃圾及畜禽尸体污染灾区群众饮食、饮水和生活居住环境。此外,受灾地区蚊蝇等病媒生物大量孳生,鼠类等病原宿主动物迁徙活动增加,灾区居民长期接触污水可能导致皮炎、湿疹,甚至感染接触类传染病,部分灾区居民需要临时集中安置,都将增加灾区居民面临的健康风险。
洪涝灾害发生后,为了减少疾病发生,保护个人身体健康,建议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选择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做到不喝生水、来源不明或者受污染的水。不用来源不明或者受污染的水刷牙、漱口、洗菜等,装水器具要干净。
二要注意食品卫生。食物要煮熟煮透,生熟分开;不吃腐败变质、霉变和受污染的食物,不吃被污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不生吃水产品。
三要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要及时清理积水和淤泥,清除粪便、垃圾,减少蚊蝇孳生;要及时对室内外环境进行彻底的清理,做到先清理、后消毒、再回迁。要注意不在水源地附近随意倾倒垃圾和污水,营造良好的公共卫生环境。
四要做好个人健康防护。比如,确定房屋安全后再返回,及时开窗通风,再清除屋内的污泥和污水。进行清淤、清洁时要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手套,穿防水胶鞋。比如,饭前便后、接触脏物后,务必及时使用肥皂、洗手液加清水进行手部清洁。比如,采取防蚊蝇措施,防范蚊虫叮咬。再比如,如果感觉身体不适时,特别是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要尽快就医,积极配合治疗。
此外,要特别提醒的是,在血吸虫病流行地区,不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是预防血吸虫病最好的方法。接触疫水后,若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应主动到医院或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告知接触史并进行检查,发现感染应尽早治疗。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
夏季蚊子进入活跃期,请问蚊子可以传播的传染病有哪些?是所有蚊子都会传播传染病吗?生活中我们该如何防蚊灭蚊?谢谢。
广东省疾控中心主任医师
李艳
谢谢您的提问。并非所有蚊子都会传播疾病,能传播传染病的蚊子主要是会吸食人类血液且体内能够携带病原体的蚊子,主要是伊蚊、库蚊和按蚊。这3类蚊子能传播80多种疾病,如伊蚊传播登革热等,库蚊传播乙脑,按蚊传播疟疾。这些传染病对人类的健康危害较大。目前,对我国、尤其是南方省份来说,登革热是更为关注的传染病。
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防蚊灭蚊:
一是消除蚊虫孳生地。灭蚊最有效的方法还是翻盆倒罐、清理积水、清除杂物。尤其要注意定期清理花盆底盘、水桶、废弃轮胎、瓶罐等积水容器;家中储水容器要加盖密封,确保阳台或庭院排水系统通畅;家养水生植物建议至少每周换水刷洗一次,大型水池可放养食蚊鱼类;及时清理楼道杂物、屋顶落叶垃圾堆放点等,尤其注意地下室、车库等阴暗潮湿区域;配合做好公共区域的防蚊灭蚊工作。
二是加强个人防护。家庭住宅可安装纱门、纱窗,睡眠时使用蚊帐,可使用电蚊拍、电蚊香、灭蚊喷雾罐等消灭成蚊;在4~11月蚊媒活跃季节前往公园、丛林区域时,建议穿浅色长袖衣裤,涂抹避蚊胺等驱蚊剂产品,但婴幼儿请慎重使用,具体可参考产品说明书使用。如需前往东南亚、南美、非洲等蚊媒传染病高发地区,应提前关注当地传染病疫情,做好防蚊措施。
三是做好自我健康监测。从登革热等蚊媒传播疾病流行地区返回,或被蚊虫叮咬后,如果出现发热38℃以上,严重的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皮疹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旅居史或蚊虫叮咬史。谢谢。
健康报记者
关于鼠疫我们还想了解一下,有哪几种常见类型?传播途径有哪些?感染鼠疫后会有哪些临床表现,预后如何?谢谢。
中国疾控中心鼠疫及布氏菌病预防控制基地研究员
邵奎东
谢谢您的提问。鼠疫的常见类型有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症型鼠疫等。传播途径主要有媒介传播、直接接触传播和呼吸道传播等。啮齿类动物是鼠疫的主要传染源,跳蚤是主要传播媒介,寄生在动物身上的跳蚤感染鼠疫菌后再叮咬人,即可造成人感染鼠疫。同时,人在直接接触染疫动物时,如宰杀、剥皮过程中,可能通过皮肤的伤口引起感染。此外,感染肺鼠疫的患者,也可能经呼吸道传播鼠疫。
腺鼠疫是最常见的临床类型,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大,主要特征为淋巴结迅速肿胀,大小不等,质地坚硬,疼痛剧烈。而患者为了减轻痛苦、避开肿大的淋巴结,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被迫保持某种姿势,长时间无法随意改变动作;调整姿势时,也会感到非常不适或疼痛。
肺鼠疫可分为原发性肺鼠疫和继发性肺鼠疫。原发性肺鼠疫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0℃~41℃,痰中带血,呼吸急促,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口唇、颜面、四肢及全身皮肤发绀。发绀是指皮肤和黏膜呈现青紫色的病理状态。继发性肺鼠疫多继发于腺鼠疫或败血症型鼠疫,与原发性肺鼠疫表现类似。
败血症型鼠疫主要表现为畏寒、高热,剧烈头痛、神志不清,脉搏细速、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呼吸窘迫,皮下及黏膜出血、腔道出血等。
肺鼠疫和败血症型鼠疫因发病急、病情重,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常于发病1~3天内死亡。但大家不用特别紧张,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鼠疫患者一般可以痊愈。所以,鼠疫的早期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大家在鼠疫疫源地旅行后,出现了上述不适症状,请一定要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谢谢。
中新社记者
许多人夏季很容易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请问,为什么夏季高发感染性腹泻病?儿童有哪些常见的肠道传染病需要警惕?出现哪些症状应高度重视,及时到医院就诊呢?谢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
刘钢
谢谢您的提问。夏季的高温天气影响体感舒适度,公众一般都喜欢摄入冷饮、冰水或者生冷食物,高温却给很多细菌和病毒的快速繁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比如食品不易储存,容易变质、滋生细菌;再比如,夏季多雨,昆虫大量滋生造成水源容易被污染,通过昆虫传播传染病的风险也明显增加了。在这此消彼长的情况下,孩子更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袭。
在夏季,细菌性痢疾、沙门氏菌肠炎,以及部分肠道病毒、诺如及轮状病毒感染是常见的儿童肠道传染病。如果孩子出现持续高热、精神差、严重的腹泻、大便可以见到脓血及粘液、有脱水的症状,比如说尿量明显减少、哭时无泪、口唇干、小婴儿可见囟门凹陷等,频繁呕吐无法进食,都需要及时就医。另外,当出现持续的腹痛不缓解,并拒绝揉按时,也要及时就医诊治。谢谢。
总台中国之声记者
我们注意到,近期出现了蜱虫叮咬导致急性传染病的报道,请问蜱虫可能会传播哪些疾病?应该如何防蜱虫?如果宠物被蜱虫叮咬,主人会有感染的风险吗?谢谢。
广东省疾控中心主任医师
李艳
谢谢您的提问。蜱虫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染病传播媒介,它可传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莱姆病、蜱传脑炎等多种传染病。
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防止蜱虫叮咬:
一是在蜱虫活跃季节进行野外活动时,比如茶园、果园、草地等地活动时,最好是穿长袖、长裤,扎紧袖口、裤脚,针织衣物表面应尽量光滑,不要光脚或穿凉鞋。避免在草地、树林长时间坐卧,减少与蜱虫接触的可能。外露的皮肤上建议涂抹避蚊胺、避蚊酮等驱避剂。
二是每次户外活动结束以后,要仔细检查身上有没有蜱虫附着,特别是头皮、耳后、腋窝、腰部、腹股沟、大腿内侧、腿窝等重点部位。
三是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的居民,应当注意家居环境当中是否有蜱虫存在,饲养的家畜身上有没有附着蜱虫,同时及时清理和杀灭蜱虫,还需要注意做好经常接触的猫、狗等宠物的日常清洁,时常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虫附着。
宠物被蜱虫叮咬后,有可能将吸附在体表的蜱虫带入室内,当人和宠物接触时,就存在被蜱虫叮咬并且导致感染的风险。部分蜱传疾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也存在动物传人的可能,一些宠物因患病死亡后,人接触其血液或者体液时,也存在被感染的风险。因此,在携带宠物外出游玩后,应当检查宠物体表有没有蜱虫附着,也可以使用一些驱蜱药物,防止宠物被蜱虫叮咬。谢谢。
北京日报记者
手足口病是夏季较为常见的肠道传染病,请问导致手足口病的病毒有哪些?主要有哪些临床表现?哪些措施可以有效预防?谢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
刘钢
手足口病,顾名思义就是容易累及手、足、口部位的疾病,以口腔内的疱疹、手足的皮疹(常常是壁比较厚的疱疹)为主要特点的症候群。还有一些孩子会在臀部、膝关节、肘关节周围看到红色的皮疹。口腔的疱疹形成溃疡后会有明显的疼痛,导致孩子出现不愿进食、流口水以及烦躁不安等表现。临床上还可有反复的发热、咳嗽、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症状。
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都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导致,而其中肠道病毒71型是引起手足口病重症的元凶,我们更需要注意重症病例的发现。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可能患有手足口病,可以到医院就诊,让医生对患儿进行病情的评估。若孩子出现持续高热、抽搐、精神差、烦躁不安、嗜睡、呼吸急促、面色发白、皮肤发花等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手足口病的预防和疱疹性咽峡炎是一样的。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同时做好手卫生、勤洗手、多喝水、均衡饮食、适当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对患病的孩子做好保护性隔离,都是预防疾病最有效且经济实惠的方法。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暑期到来,游泳场馆成为避暑健身的热门选择。请问游泳时,是否有感染传染病的风险?公众游泳时有哪些注意事项?游泳场馆运营者应该怎么做好环境消杀?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研究员
潘力军
谢谢您的提问。作为一项体能消耗很大的运动,游泳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但游泳过程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存在感染红眼病、中耳炎和胃肠道疾病的风险,同时也可能会出现摔伤等意外伤害。因此,为了降低上述健康风险,建议公众做好以下防护措施:
一是前往游泳场所前,要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有高血压、心脏病患病史,以及处在慢性病急性发作期的患者,不宜在身体不适时,进行游泳等较为剧烈的运动。
二是进入场所后,观察场所的卫生质量状况。比如,是否对水质检测结果进行公示,室内空气是否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游泳池水是否浑浊。如果存在上述问题,建议尽量选择离开。
三是游泳过程中,合理安排运动时间。游泳前,应做全身运动,放松肌肉,以免下水后发生抽筋、扭伤等事故。游泳时,佩戴好泳帽、泳镜和耳塞,降低对眼睛、耳道的刺激。在泳池边不要嬉戏打闹,以免摔倒或扭伤。游泳后不要立即大量饮水,注意保暖休息等。另外,游泳时间也不宜过长,也要适当变换泳姿,否则会增加肌肉、关节的损伤风险。
四是离开场所后,如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要及时就医排查。另外,游泳场所的经营者也要按照现行国家卫生标准的要求,做好泳池水浊度、游离性余氯等卫生指标的监测,定期换水和补水,确保给公众提供一个健康、卫生的游泳环境。谢谢!
国家疾控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司副司长
席晶晶
好的,今天我们的发布会就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大家的参与,谢谢大家!
来源:国家疾控局
编辑:杨紫萱、张林林
快点“一键三连”,
一起健康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