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载风雨兼程,雪域高原从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从贫穷匮乏走向繁荣富裕,从动荡不安走向和谐稳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这一巨变,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西藏成功实践的见证,更深刻诠释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旺盛生命力——中国的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既符合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又契合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新西藏提供了坚强保障。
▲8月19日,一名小朋友在大昭寺广场前的花坛处拍照留影。在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拉萨街头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喜庆氛围。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历史必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生根发芽
理解西藏自治区的成立,必须放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坐标系中审视。
1951年,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即“十七条协议”的签订,宣告西藏和平解放,彻底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回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家庭的怀抱。这一历史性转折,为西藏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
然而,当时的西藏仍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占人口不足5%的农奴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和绝大多数农奴,广大农奴没有人身自由,过着“会说话的工具”般的悲惨生活。废除封建农奴制、翻身得解放,成为西藏人民的迫切愿望。
1959年,西藏爆发了反对封建农奴制的民主改革运动,彻底摧毁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第一次真正成为土地和自己命运的主人。这一变革不仅是西藏社会的深刻革命,更开启了西藏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新纪元。
在民主改革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根据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和中国宪法规定,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正式实施。这一制度安排,既保障了西藏各族人民平等参与国家管理的政治权利,又赋予了西藏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自治权,实现了国家统一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3万多人集会,热烈庆祝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新华社记者 马竞秋 摄
从全球范围看,多民族国家的治理始终是一个复杂课题。前苏联曾推行“民族自决权”,搞加盟共和国,导致国家解体;一些西方国家采取大熔炉、多元文化主义等政策,种族、民族矛盾却愈演愈烈。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则走出了一条独特路径:它不是简单的“高度自治”,而是在保持国家统一前提下的区域自治;不是单一民族的“自我治理”,而是各民族共同参与的民主自治。
在西藏,年满18周岁的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各民族公民直接选举县(区、市)、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此基础上逐级选出市、自治区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与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这种制度设计,既尊重了西藏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和权利,又保障了国家整体利益与西藏局部利益的协调统一,为西藏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发展奇迹:6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60年来,在中央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保障下,西藏自治区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
经济总量的跃升见证了西藏的发展速度。60年来,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1965年的3.2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765亿元,增长154倍、年均增长8.9%。这种跨越式发展不仅体现在数字上,更体现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上。昔日的西藏,经济以传统农牧业为主,工业几乎一片空白。如今,现代工业从无到有,形成了清洁能源、特色旅游、高原生物、民族手工业等特色产业体系。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电网联网工程,电力供应覆盖所有县城和乡镇。青藏铁路、拉林铁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成通车,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架起了西藏与内地联系的“黄金通道”。
民生改善的成果温暖着每一个西藏人的心。60年前,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文盲率高达95%以上。如今,西藏已建立起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15年免费教育体系,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5%,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人均预期寿命从1959年的35.5岁提高到2024年的72.19岁。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7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62.8万贫困人口脱贫,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文化保护与发展成就斐然。60年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投入巨资修缮了布达拉宫、大昭寺、扎什伦布寺等重要文化遗产,将藏语言文字纳入保护工程,出版了《中华大藏经》(藏文版)等大量藏文典籍。如今,藏语言文字在教育、司法、新闻出版等领域得到广泛使用,唐卡、藏戏、藏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西藏是“活态文化保护的典范”。布达拉宫古籍数字化工程让千年文献“云上永生”。藏戏、格萨尔史诗走进中小学课堂。各族人民享有充分的文化权利,既守护着自己的文化根脉,又积极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形成了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生动局面。
▲6月4日拍摄的在那曲市申扎县周边湿地里栖息的黑颈鹤。新华社记者 旦增尼玛曲珠 摄
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西藏作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区域,其生态环境状况不仅关系到当地人民的生存发展,更影响着亚洲乃至全球的生态安全。60年来,西藏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发展理念,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总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超过一半的区域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如今的西藏,依然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森林覆盖率从1965年的不足1%提高到12.14%,藏羚羊、雪豹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2016年以来,西藏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以上,主要城镇环境空气质量整体保持优良,7个地(市)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及以上标准。2024年,拉萨市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位列第一名。西藏的生态保护实践,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制度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与生命力
西藏自治区60年的发展成就,不是偶然的历史巧合,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更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成功实践的有力证明。这一制度之所以能够成为西藏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原则,又充分考虑了西藏的历史文化、民族特点和发展实际,做到了统一和自治有机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有机统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西藏各族人民的平等权利和当家作主地位。在中国,民族平等是宪法明确规定的基本原则,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水平高低,一律平等。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西藏各族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等渠道,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事务管理。各民族共同致力于经济社会建设,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亲密关系。这种民族关系,为西藏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西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根据中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央政府对西藏实行特殊的扶持政策,在财政、税收、金融、产业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60年来,中央和各地给予西藏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1965年至2024年,中央财政对西藏累计投入2.6万亿元。对口支援西藏体系逐步健全,援藏资金累计投入643亿元,选派11批次1.4万余名干部人才进藏工作,形成17个省市、相关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对口支援西藏74个县市区的全覆盖格局。这种全国支援西藏的机制,既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又弥补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为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西藏那曲市比如县艺术团的演员在萨普雪山景区为游客表演(7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兼顾了西藏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化发展。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西藏各族人民的文化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传统优秀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同时又能积极融入现代文明发展潮流。西藏的发展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而是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发展旅游业时,注重将传统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既让游客领略到藏文化的独特魅力,又通过旅游收入反哺文化保护;在发展教育时,既教授藏语言文字,又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让西藏的青少年既扎根民族文化土壤,又具备融入现代社会的能力。现在的西藏,拉萨八廓街的转经道与5G基站并存,智能手机上的“藏汉双语AI助手”让老阿妈能视频连线海外子孙。这种文化发展模式,避免了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失根的困境,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了西藏的稳定与安全,为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像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护社会稳定,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同时,通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形成了维护和谐稳定的强大合力。如今的西藏,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中国最安全的地区之一。
面向未来:在制度保障下书写新西藏发展新篇章
60年的辉煌成就已载入史册,新的发展征程正在脚下延伸。
当前,西藏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保护生态环境等重大任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2024年6月3日拍摄的拉萨贡嘎国际机场停机坪。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西藏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强依靠。西藏60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确保西藏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凝聚起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西藏建设。在西藏,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看着北斗星走不会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准确完整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把党的领导贯穿西藏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为西藏的稳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60年来,西藏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由于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原因,西藏仍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要充分发挥政策叠加优势,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帮助西藏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西藏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关乎千秋大计、惠及天下苍生,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必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让高原大地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生态财富,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创造生态红利。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西藏昌都市洛隆县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是汉藏交往的重要通道。在洛隆县硕督镇,当地百姓将热巴舞、锅庄舞等西藏特色民族舞蹈元素融入早年传入当地的舞狮中,形成一种兼具汉藏特色的表演形式——硕督狮子舞。2024年,硕督狮子舞被列入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硕督镇群众在表演硕督狮子舞(7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有一句藏族谚语说得好:“村子团结力量大,家庭团结幸福多。”民族团结是西藏发展进步的生命线,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也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要义。未来,要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持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的法治化水平,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合力,建设和守护好我们共有的家园。
(作者王宏晓系北方民族大学副校长,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院长)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制作 |石建杭
来源 |今日中国
觉得有用,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