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干
就要干出实效
——记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援疆干部吴国权
{ 编者按 }
“新疆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援疆工作,援疆干部,功不可没。”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接见援疆干部时强调。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成立以来,着力落实好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中央企业援疆工作会议对新疆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坚持全面、精准、长期水利援疆,为推进新疆水网建设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推出援疆干部系列报道,讲述来自天山脚下的南水北调故事。敬请关注!
![]()
吴国权(右一)在新疆塔南灌区管理服务站,
查看标准化建设进展
援疆前,作为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公司穿黄管理处负责人,吴国权夏天看南水滔滔穿越黄河,冬天望千里碧波披上银装。中原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在渠道边工作,离郑州的家也不远,工作和生活相对规律。
2023年,42岁的吴国权毅然报名加入援疆行列,挂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水利局(以下简称“第一师阿拉尔市水利局”)副局长。
两年半过去,这个地道河南人已经适应了南疆与内地的时差,习惯了戈壁滩突发的漫天风沙。他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对工作始终充满热情,善于解决各类复杂问题,俨然成为了一名新时代的兵团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真 干 :敢 于 攻 坚 克 难
第一师所在的阿拉尔市坐落在塔里木盆地中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塔里木河横穿阿拉尔市,日夜奔涌,是阿拉尔市的母亲河。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工作是阿拉尔市农业丰收的重要保障。第一师阿拉尔市水利局负责17个团镇(乡)供水任务,管辖6座水库、460公里防洪堤、8座供水水厂、各级供水渠道总长约9300公里。吴国权分管党建、组织人事、纪检、农村饮水、质量安全等工作。
刚上任,吴国权就碰上一起安全事故。分析和总结事故原因,无论现场管理人员还是实操人员,管理经验、专业知识不足,缺乏安全意识,安全防护设备设施不完善,运行管理工作存在安全隐患。
基层一圈调研下来,这些问题较为普遍。怎么办?
安全生产是头等大事,作为援疆干部,他必须要把好的管理经验引进来,决定在全局刮起一场安全风暴。
师市水利局联合应急管理局对一线运管人员和实操人员进行全面培训,请专家现场指导,学员通过理论和实践考试合格后,颁发证书,持证上岗。要求新进人员必须到基层跟班学习三个月。两年过去,再也没有出现类似安全事故。
设备设施老化,如果不及时维护,不仅影响设备使用寿命,还存在安全隐患。如何从根本上消除?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过十年的运行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建设比较成熟,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吴国权的对策是以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建设为抓手,真正从思想上改变大家的认识,转变水利工程老、重、笨的传统形象。
他联系有关人员到中线穿黄工程等地调研学习,听取大家的意见,引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管理经验。主动争取,得到师市的大力支持,在一师水利工程开展标准化试点。结合每个站所的实际特点,委托设计院提供规划方案,以点带面,提升工程标准化、现代化水平。
走进正在试点的胜利水库放水闸现场,与以前的照片相比,经过改造,老旧设备焕然一新,安全生产防护设备完善,线缆整齐划一,操作规程、巡检内容全部上墙,智能化监测设备正在调试。
“在吴国权的主导下,通过不懈努力,闸站试点工程的标准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管理更系统、更规范、更全面,即将全面推广。”第一师阿拉尔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国坦言。
“从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到水利工程标准化建设,每一个方案,他从前期手续办理到施工进度监督,从质量把关到资金使用,全程跟踪、全程负责。”第一师阿拉尔市水利局建管科科长陈刚说。
![]()
吴国权(左三)在新疆多浪水库检查工作
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到基层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只有深入基层,才能摸清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研究和施治。“吴局长刚到岗位,就跑遍6个基层站所,不是真干、实干,不会有这样的劲头。”有过同样挂职经历的第一师阿拉尔市水利局水资源科副科长吴建钊打心眼里敬佩。
“他把中线工程先进的技术创新、管理方法、管理思路全带过来了。”张建国说,兵团水利局领导现场察看了标准化试点后,决定以此为标准,在全兵团推广。
实 干 :把 每 件 小 事 做 好
“自来水来了,我们可以放心用水了!”9月25日,新疆阿拉尔村民艾海提激动地说。今年42岁的艾海提是土生土长的阿拉尔人,住在离阿拉尔城区40余公里的七团多浪湖边。这里偏僻,没有合适的饮用水水源地。艾海提家里4口人,经营着30亩棉花地,还养着80只羊。
为了谋生,他一直靠喝涝坝水和从附近渠道挑水生活。
喝上自来水是他一直以来的渴望。像艾海提这样,阿拉尔四个团13个连队中,451户需要接通自来水,148户需要解决水压不足问题。
因地处偏远,大家又住得比较分散,虽然一师水利部门一直想办法解决,但由于路线长、费用较高等种种原因,迟迟未能得到解决。
作为党员干部,如何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为群众办实事,吴国权反复琢磨,多次调研,带领同事一起梳理问题清单,逐一分析研判原因,和团镇共同谋划项目、筹措资金。2024年8月,他从四个团13个连队筹集资金210.5万元。2025年4月,451户连队职工接上了自来水,148户水压不足问题得到解决。
有了自来水,艾海提指着存水桶说:“整整喝了6年涝坝水,现在终于不用再为吃水发愁了。”
一师水利局所辖6个基层站所,地处偏远,物资采购不便。过去职工食堂只有汛期值守才提供午餐。汛期结束后,值守员工只能自己早上带饭。
水利工程现场值守点经费有限,伙食保障是一项难题。调研中,吴国权也深感基层条件艰苦,能吃上一顿热乎乎的饭菜是基层职工普遍的愿望。
食堂虽小,却事关民生。吴国权详细调查,了解了资金缺口状况,他积极申请资金,千方百计为一线职工调整伙食补贴,出台了《第一师水利工程管理服务中心基层站所食堂管理办法》。
![]()
吴国权(右一)在新疆塔南灌区管理服务站,
对职工食堂开展安全调研
在塔南灌区管理服务站,职工范波高兴地说,现在食堂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全年运转,每天中午都能吃上可口的饭菜。而在塔南站所,中午到食堂就餐的员工近100人。
“援疆不是‘走过场’,要干就要干出实效,让当地群众真正受益。”这是吴国权挂在嘴边的话。
敢 干 :解 决 棘 手 问 题
“一线配水员在同一岗位时间久了,与周边建立了一定的利益链条,‘人情水’‘关系水’现象偶有发生,对一师水利事业健康发展非常不利。”吴建钊说,部分群众为此十分不满,上访不断,但又抓不到真凭实据。
虽是微腐败,但若置之不理,长期纵容,将会愈演愈烈。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期间,作为水利局分管纪检的副局长,吴国权认为此问题必须处理,而且要一次到位,以绝后患。
“以制度管人管事!”经过认真调研,吴国权把自己的处理意见向水利局党组提交,经过讨论研究,《第一师阿拉尔市水利一线工作人员岗位调整工作方案》正式出台,办法规定,同一站点工作满5年的128名配水员统一调整岗位。
“55%的配水员经过调整后,干渠的农业用水利用率从90%提高到98%。”陈刚在一师水利局工作多年,听到用水户的良好反馈,切实体会到了乡亲们告别浇地难后的喜悦心情。
“有的职工,干了几十年,连基本测流速都完不成。现在,每个基层人员能熟练掌握测流技能,严格按照流程规范操作。”吴建钊说,“吴局长对培训要求特别高,考试不合格者,调整岗位,很快改变了过去管理不规范现象。”
“干部人事最难管!”第一师阿拉尔市水利局党建办二级主任科员李陇娟说,因为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水利局基层管理岗位长期空缺,如何调整,意见不一,一直搁置,一定程度上影响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结合集中整治,吴国权详细调研,拿出了干部人事调整方案。
“人事调整后,一些干部向我感慨,没有想到组织能够提拔自己,以前想都不敢想,并表态一定要发挥作用,努力工作。”张建国说,在干部任用上,吴国权不怕得罪人,敢于坚持原则和标准,执行到底。现在,水利局风清气正,干部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两年多来,吴国权没有把自己当援疆干部,而是沉下身子融入一师水利建设。他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对接南水北调工程资源,组织技术骨干到南水北调工程现场考察学习,把先进的水利管理经验引入边疆;面对工程论证、建设和运行中出现的技术难题,他邀请行业专家对工程把脉诊断。
“团结干部群众,平易近人,是‘领导型+业务型’的复合干部。”张建国对吴国权的工作能力赞不绝口,希望他延期,多为一师水利工作发挥作用。
阿拉尔市温差大,气候干燥。吴国权说,刚来时,他经常流鼻血。如今,他已经慢慢融入这片土地,不爱喝茶水的他一天要喝上十几杯,办公室里经常飘着他从北京带来的茉莉花茶香。
在南疆,每种植一棵树都要付出很大成本。在河南司空见惯的绿色,在这里却是稀缺,他热爱绿色,热爱道路两边随处可见的胡杨,更加崇尚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如今,吴国权早已把阿拉尔当成了第二故乡,他称自己是“新阿拉尔人”。
“一朝新疆行,一生新疆情”。吴国权说,“能够参与新疆复杂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不仅是行万里路的锻炼,也是拓宽知识和视野的良好契机。”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离别之际,车窗外,耳边呼啸的风声与汪国真的诗歌一起,奔涌而来。正像吴国权一样所有援疆干部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援疆不只是“诗与远方”,更是舍家报国、忠诚担当、团结奉献的家国情怀。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记者手记——在那遥远的地方
从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开始,南水北调系统响应党中央号召,选派援疆干部人才进疆工作。近二十年来,他们义无反顾踏上援疆征程,克服困难、倾情奉献、担当作为,用大爱和激情在天山南北镌刻下奋斗的足迹,为新疆水利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南水北调力量。
70年,新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阿拉尔,大片的雪白的棉花田铺展开来,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九成以上。从1949年粮食总产量110万吨,到2024年粮食总产量2330.2万吨,新疆,这片人们印象中漫漫黄沙、戈壁荒漠纵横的内陆干旱区,正变为“西北新粮仓”。这背后,是水资源的坚实支撑,是水利人的艰辛付出,包括一茬一茬的南水北调援疆干部。
挂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水利局的吴国权耿直憨厚,但对待工作,极其认真,真干实干。为了确保安全生产,他一方面抓基层培训,让人人懂安全,一方面配齐设施,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
长期在同一岗位,易滋生微腐败,灌区“人情水”盛行,群众敢怒不敢言。吴国权敢于碰硬,详细调研后,出台轮岗制度,一举扭转局面。基层值班值守工人离家远,午餐得不到保障。他向上级反映,积极呼吁,建立食堂管理制度,基层人员吃上了舒心的午餐。
挂职新疆水发集团副总工程师的杨成宏是标准的技术型干部。做好工程技术保障工作是他的天职。两个供水工程施工关键期,他不到一年主持、参加技术方案咨询会23次,专题讨论会29次,及时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保证了工程建设的进度、质量、安全。
技术方案咨询会大多在工程现场,坐车赶路成为常态。年逾半百,长途跋涉,风雨兼程,日复一日,不知疲倦。工程建设一线只要需要,他随叫随到,耐心周到。检查工程,有一说一,认真负责。
作为援疆干部,他们心里装着新疆,装着新疆水利。同时,他们把南水北调人的自豪写在行动上:处处维护南水北调工程的良好声誉,无声传播着中国南水北调的品牌,时时为集团新疆业务发展牵线搭桥。
他们身上,是胡杨精神的体现:自强不息、坚韧不拔,风骨凛凛挺立风沙线,在风霜雪雨中忠诚地守望家园;在逆境之中,坚持理想,不退缩,不放弃,坚持到底。
给新疆留下点什么,是他们共同的表达。杨成宏说,要把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运行积累下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作为技术标准输出。吴国权说,要把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运行好的管理经验推广应用到第一师水利局。
新疆为什么好?答案简单,这片土地的人们热情好客,真心对待朋友,他们吃苦耐劳,继承老一辈人的坚强意志,一辈子扎根新疆、建设新疆。这片土地是未来水资源开发和水网建设的热土,这里大有可为!
从阿拉尔飞乌鲁木齐,起飞时间是上午10点20分。一大早,吴国权早早赶来,送我们去机场。我劝他别送了。他坚决地摆摆手,“要送,要送。”到了航站楼,我们下车,他坚持要送我们进到航站楼。机场安检大门前,他站在人流之外,迟迟不肯离去,一次次朝我们挥手。因为要开一个重要的会,杨成宏为不能到机场送行一再表示歉意。
我想,唯有亲自送别,才能表达他们那份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也唯有送别,仿佛悄悄提醒,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群为了理想信念而执着坚守沙漠戈壁的南水北调人。
援疆之路,万里之遥。茫茫戈壁,抛家舍业。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在祖国边疆,在四川金川等地,有一群中国南水北调集团的挂职干部,为了南水北调事业和国家水网建设,辛勤耕耘,默默奉献!
本期策划 | 许安强
撰稿 | 张小俊
摄影 | 杨艳武
手记 | 许安强
责编 | 安亦扬
校核 | 陈思璐
审核 | 李东海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
【猜你不想错过的精彩内容】
不错过更多精彩内容
为“信语南水北调”点亮星标!
点亮在看,关注南水北调!
